“利用纳米材料,可以在1平方毫米的生物芯片上布置数百个纳米探针。”李长明介绍,皮肤毛孔是微米级,而探测针头是纳米级的,其体积小、灵敏度很高,监测速度非常快,10分钟就可以出结果。因此,将安装有纳米级探针的生物芯片与可穿戴设备结合,制作成环,可随时监测到人血压是否升高,以及血液里钠、钾、蛋白质等浓度的变化。 “这对监测心脏的突发、的早期筛查等,都非常有效。”李长明表示,这种纳米级的生物芯片使用便捷,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时监测,预计2-3年后可实现产业化。 基于同样的原理,纳米芯片还可以运用在环境保护和食品检验上,进行空气质量、食品成分检测等。 李长明还告诉记者,纳米材料的运用十分广泛,他带领的团队正在进行钠电池的研发。 “目前锂电池的使用很普遍,但全世界的锂可能在30-50年内消耗殆尽,锂电池很快会变成‘’。”李长明说,但盐湖、海水中的钠却取之不尽,且钠材料的价格只有锂材料的10%。目前钠电池的性能已达到接近锂电池的水平,他正动员广州一家企业在重庆建厂试产新的钠电池。 打通产品研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 在裴勇看来,登陆“新三板”仅仅是资本市场向企业打开了一扇门。“如果企业还想走向IPO,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,那么像以前那样光靠十几二十个研发人员搞产品开发,是远远不够的。” 他表示,单靠民营企业自身,要引进高端人才很困难。为此,星河光电与渝北区**、中科院重庆研究院、重庆科技学院共同成立了重庆光电信息研究院,通过政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搭建平台来解决这一问题。 “**部门、高校院所可以帮助企业引进高端人才。即便是院士级*,他们的人事关系在高校院所,但同样可以为企业研发服务,甚至直接在研究院、企业工作。”裴勇说,这就解决了很多院士*的后顾之忧。 目前,重庆光电信息研究院已经引进了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、国家“”特聘教授李长明等院士、*,来帮助企业克服产品研发中的关键技术难题。通过这一合作形式,院士*的科研成果也能够实现转化,从而打通产品研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